2023-01-01 新闻来源:中国科协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 |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科技人文交流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全球科技伙伴关系,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现将《中国科协双边科技人文交流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请各重点项目承担单位于每年12月1日前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凝炼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3年1月13日
(联系人:朱烨坤 010-68528490)
|
中国科协双边科技人文交流合作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国科协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外交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使命,以支持引领科技工作者开展国际交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为主责,坚持开放包容、对话协商、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切实发挥科技人文交流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全球科技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国科技界人员往来,筑牢和平发展的信任根基,打造全球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网络,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基本原则
——开放包容,拓展伙伴关系。秉持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开放科学精神和理念,破除科学交流合作壁垒,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合作主体规模,丰富合作形式,优化合作项目,以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服务人才,搭建交流平台。突出交流合作的人文属性,服务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开展高层对话;推动工程师群体“走出去”,有效衔接国内外工程能力评价体系,推动工程能力国际互认;支持青年科学家、女性科学家、青少年等人才群体开展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合作项目。
——聚焦重点,引领共同行动。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切实发挥科协系统科技人文交流主渠道作用,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全球发展重点议题,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具有双边科技人文交流对话渠道,倡导全球科技界的共同行动,共同激活合作的新动能。
——赋能协同,服务事业发展。以国际交流合作支持科普、科创、智库和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注重调动“一体两翼”资源,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加强部门横向联动,健全与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基层组织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对外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的合力与长效机制。
(三)工作目标
区域布局方面,双边伙伴关系网络更加均衡优化,实现各区域重点国别伙伴组织全覆盖,科协本级(含直属单位)合作伙伴组织数量达到150家,合作协议数达到120份左右;指导推进科协系统海外办事机构、代表处等对外交流合作平台载体建设。服务对象方面,面向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青年科学家、女性科学家、青少年等群体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针对每类群体的旗舰交流项目不少于3项,完成双边交流人才库、组织库基础建设,直接参与科协系统双边合作项目和活动的人才约10000人、组织约300家全部入库,服务科技工作者开展对外交流能力和手段得到有效提升和丰富;协同机制方面,1+1+N秘书处工作机制持续完善,结合“智慧科协2.0”建设设计并场景化掌握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双边交流合作情况,摸清“两翼”双边合作基础,培育精品双边合作项目50项并纳入机制。
二、优化区域布局,拓展全球合作网络
(一)稳定大国,促进协调良性互动
1.夯实中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联委会机制。配合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充分发挥中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联委会会议作用。做实中俄工程技术论坛、中俄数字经济示范项目、中俄工程能力建设圆桌对话等品牌活动,通过合作资源导入赋能地方,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俄罗斯科工联开展工程能力互认等相关交流合作。支持中华医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在疾病防治、地理考察、岩土与地下工程、水下机器人工程等专业领域开展科学家交流活动。
2.坚持高层对话引领对美科技人文交流。保持两国科技组织和人员对话机制畅通,稳定交流渠道,丰富合作内涵,释放理性信息,增强理解互信,以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服务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保持与美科技界高层战略对话通道,由高层科学家牵头与美战略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智慧城市、生命科学、前沿科技治理等领域定期对话交流。落实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学术期刊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支持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胰腺病学会等在专业领域维护拓展对美交流机制,策划实施特色科技人文交流活动。支持两国青年科学家开展短期互访、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等,推动青年学者之间的友好往来。
3.推动与欧洲主要国家科学家对话交流提质增效。在构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总基调下,面向德、法、英等国家,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科技政策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对话交流,助力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和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与北欧国家高层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江苏省科协等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与英、德等国对口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推动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支持中国化学会开展中英青年化学家交流,浙江省科协开展中欧医学领域人员交流等。
(二)深耕周边,衔接区域合作机制
1.深入开展与日韩特色人文交流。持续开展低碳发展、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中日、中韩科学家交流对话活动。支持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在“樱花计划”框架下组织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支持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日本技术士会、韩国技术士会保持交流互动。支持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与日韩两国女科学家深化交流对话。支持山东省科协举办中日韩工程技术大会。
2.打造对东盟组织成员国全方位合作样板。将对东盟组织成员国合作作为周边合作优先方向,打造综合性合作示范样板。以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为主线,落实与新加坡工程师学会、缅甸工程理事会互认协议,复制成功经验,加强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工程师组织交流,推动工程师资格双边互认取得持续性突破,适时加入多边互认协议。落实与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合作意向书,实施“印尼国家海洋人工智能平台”项目。支持广西科协等与东盟区域组织开展科教资源交流,开展“中国-东盟青少年同上一堂科学课”“中国-东盟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特训营等特色活动。支持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在海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低碳发展等领域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学术交流。
3.以科普资源共享为平台引领澜湄合作。增强与澜湄合作机制成员国的科普资源共享,面向柬埔寨、缅甸开展流动科技馆国际巡展,推动提高当地公众科学素养;与越南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等组织围绕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建设开展交流合作。举办腾冲科学家论坛,打造面向澜湄合作机制成员国的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等面向澜湄合作机制成员国开展中医药诊疗、特色作物栽培种植技术等示范及培训活动。
4.以特色化科技人文交流密切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充分对接合作需求,进一步挖掘科技人文合作潜力。支持中巴STEM科学教育百校联盟项目,面向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开展青少年绿色教育伙伴行动等。支持新疆科协、兵团科协等利用区位优势与中亚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及畜牧业适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及技术培训。
(三)团结发展中国家,推动发展资源共享
1.以能源及环保领域合作拓宽与中东国家交流。支持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等与中东国家开展能源转型及清洁能源交流合作,推动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培训活动。利用新疆等西部省区荒漠化防治、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及交流研讨,组织中东国家技术人员来华观摩研修,提高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支持宁夏科协等与阿拉伯联盟教科文组织共同开展绿色环保主题青少年科学营及科技教师培训。
2.以科技人文交流促进与非洲、拉美国家共同发展。以能力建设、科学普及、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等为基础,发展与非洲、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空间。支持赴埃及、南非等国开展科技馆巡展,开展数字科普教育,分享优质儿童科普专栏资源,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共享。与非洲科学院、南非自然科学行业理事会等组织保持交流互动,推动建立合作长效机制。支持浙江省科协开展中非科技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建立交流对话机制。围绕工程师资格互认、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等开拓与拉美国家科技组织互动合作。
三、服务重点人群,搭建特色交流平台
(一)搭建科学家交流对话平台
聚焦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等全球发展倡议重点领域,主动搭建面向重点国别的高层科学家对话交流平台。支持清华大学、中国公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单位开展由领衔科学家牵头组织的中美高层科学家群体定期交流对话。开展中瑞、中丹、中芬、中挪科学家交流计划,不断提高我国优秀科学家在北欧科技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我科技界“朋友圈”。办好中日科学家高层对话、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等品牌活动,共建开放交流、团结合作的桥梁和平台。
(二)推动工程师资格和标准国际互认
深入开展工程师互认区域和行业试点,不断扩大具备国际互认条件的注册工程师会员规模。加强与国际职业工程协议(IPEA)、亚太工程师协议(APEC EA)成员组织,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工程组织交流,推动工程师双边互认,争取加入亚太工程师协议和国际职业工程协议。推动与英国工程理事会、德国工程师学会等在工程能力提升、人员交往等方面加强沟通互动,支持中国通信学会开展中英卓越工程师交流。支持全国学会和相关国际组织开展技术标准国际化合作。
(三)支持青年科学家交流
继续开展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系列活动,助力我国青年科学家深化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积累人脉资源,更好地融入国际科技界。支持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发挥促进青年科技学家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作用。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博士生、博士后等赴有关国家短期访问、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或实习活动、参加技术培训、开展联合科研等,推动青年学者之间的友好往来。
(四)开展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开展各类特色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热情,增进周边国家青少年及科技教师对中国的了解,打造活动品牌。支持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广西科协、宁夏科协、重庆科协等合作,面向周边各区域机制开展品牌交流活动,通过展览展示、青少年科技特训营及创客营、科学教育资源共享、科技教师培训、科技竞赛、开放海外建设工程项目服务当地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形式,润物无声助力民心相通。
四、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双边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协调推进机制,逐步健全组织构架,分类指导有关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推进工作,横向协同、上下联动,高效有序推进工作。
二是稳定经费支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中国科协、地方、社会资金等多渠道支持力度,对于基础好、影响力强、人文交流特色显著的优势项目进行三年期持续性稳定支持,逐渐培育一批双边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示范项目。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外事工作队伍。
三是加强战略研究,做好评估考核。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战略研究。建立双边交流合作项目的绩效评估制度,抓好重点项目的推进、检查、督办,对重点任务落实质量和成效定期评估,及时总结并宣传推广优秀经验。
四是增强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外事工作纪律建设,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斗争本领,做好风险防控预案,涉及重大敏感问题必须坚持原则、稳妥应对,切实维护涉我核心利益